行业新闻
首页 > 行业新闻
新闻资讯
行业新闻

电池热失控链式反应机制及关键节点

2025-04-29

电池热失控链式反应是锂离子电池在特定条件下,内部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剧烈放热反应,蕞终导致电池燃烧甚至爆炸。其核心过程可分解为触发、自放热、热失控蔓延三个阶段,具体反应机制及关键节点如下:


一、触发阶段(链式反应起点)

1. 诱因类型

机械滥用:碰撞、挤压、针刺导致隔膜破裂,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内部短路。

电滥用:过充(电压>4.35V)导致锂枝晶刺穿隔膜;过放导致铜枝晶生成;外部短路引发大电流焦耳热。

热滥用:环境高温(>80℃)或相邻热失控电池传导热量,使电池温度突破安全阈值。

2. 初始反应

SEI膜分解(90~120℃):固态电解质界面膜(SEI)中的不稳定成分(如CH₂OCO₂Li)分解,释放CO₂、C₂H₄等气体,并暴露嵌锂碳负极。

负极与电解液反应:嵌锂碳与电解液溶剂(如EC、DEC)剧烈反应,生成Li₂CO₃等产物并放热,推动温度进一步升高。


二、自放热阶段(链式反应加速)

1. 隔膜熔融与内短路

隔膜失效(130~180℃):聚乙烯(PE)或聚丙烯(PP)隔膜熔融,正负极直接接触形成大面积内短路,电流剧增引发局部过热。

内阻产热:短路电流通过电池内阻(欧姆热)及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反应(化学反应热)释放大量热量(产热速率可达10~100℃/s)。

2. 电解液分解与气体释放

LiPF₆分解(200℃以上):电解液溶质LiPF₆分解生成PF₅,催化有机溶剂(如DEC)分解,释放CO₂、C₂H₅F等可燃气体。

正极材料分解(180~300℃):

钴酸锂(LiCoO₂):释放O₂,与电解液反应生成CO、CO₂,并加剧热失控。

三元材料(NCM/NCA):释放O₂并发生相变,结构崩塌释放更多热量。

3. 正极-电解液剧烈反应

氧气催化燃烧:正极释放的O₂与电解液溶剂(如EC、DEC)剧烈反应,生成大量热及CO₂、C₂H₄等气体,推动温度突破800℃。

粘结剂分解(230℃以上):PVDF粘结剂脱氟化氢,进一步释放热量并产生HF等有毒气体。


三、热失控蔓延阶段(多米诺效应)

1. 电池单体热失控

压力骤增:内部气体(H₂、CO、CO₂等)膨胀,压力达1.5~2.0MPa时定向泄压阀开启,喷出高温可燃气体与颗粒物。

明火与爆炸:喷出物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云团,遇明火或高温表面即发生燃烧甚至爆炸。

2. 模组/系统级热失控

热传导与热辐射:高温电芯通过金属连接件或壳体导热,或以辐射形式加热相邻电芯,传播时间可短至3~10秒。

气体蔓延:可燃气体在模组内扩散,引发连锁燃烧,导致整个电池包或储能系统失控。


四、链式反应的核心特征

1. 温度与压力的指数级上升

温度从90℃(SEI分解)至800℃(剧烈燃烧)仅需数分钟,压力在泄压阀开启前可达2MPa以上。

2. 多组分协同反应

正极释氧、负极与电解液反应、电解液分解、粘结剂分解等反应相互催化,形成“热量-气体-热量”的正反馈循环。

3. 不可逆性

一旦隔膜熔融,热失控即无法通过常规手段终止,需依赖外部灭火或反应物耗尽。


五、典型案例数据

· 三元锂电池:过充条件下热失控触发时间仅需2~5分钟(SOC>130%),模组内电芯间传播时间3~10秒。

· 磷酸铁锂电池:热失控蕞高温度约600~700℃,但正极释氧量较少,热失控剧烈程度低于三元电池。

· 实验数据:电池荷电状态(SOC)超过80%时,热失控起始温度平均下降18℃,产气速率提升40%。


广东中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


© 2025 广东中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  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备案号:粤ICP备2024348941号-1